上一页|1|
/1页

主题:这36年来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我国人居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发表于2017-07-11
这36年来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我国人居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国家统计局7月6日发布的一个数据可能没有引起太多人注意,但这个数据在历史长河中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就是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0.8平方米。对比1978年我国居民人均住房面积7.2平方米,38年来增长了4.7倍。


从人们的切身体会来看,这些数字都不是虚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面描述的“四世同堂”挤在狭小的屋内、新婚夫妇住在十来平方米的筒子楼里的场面,正是绝大多数那个时代过来人的深刻记忆。到现在,一家人居住在宽敞的三居室、四居室、楼下花园、超市、医院、学校、银行已经是多数城镇居民的“标配”,一些家庭甚至有了二套房、三套房。多数人通过亲身感受都会对“人均40平方米住房面积”这个数字表示认可。这个数据在国际比较上也十分亮眼,2013年,美国人均住房67平方米,英国35.4平方米,法国35.2平方米,德国39.4平方米,日本19.6平方米。


那么,这36年来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我国人居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追溯36年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一条贯穿始终的明亮主线,那就是:住房市场化改革。


建国后的前30年是计划经济时代。计划经济的优点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但由于计划经济对价格信号的忽略,对生产者激励机制的欠缺,而在民生领域的生产力得不到发挥。1978年我国开始走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光荣行军。在住宅领域,计划经济之下人均住房面积7.2平方米的严峻现实让决策者不得不思考如何在住宅领域引入市场因素,解放生产力。从1980年邓小平对住宅改革讲话开始,住房领域的改革逐渐展开。1992年,我国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房地产作为一个产业而且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得到确立。1998年福利分房时代结束,房地产业开始起飞。从那时起到现在,随着住房按揭的引入,城市土地70年使用权的确立,物权法和不动产登记法的实施,土地招拍挂制度的确立,近20年时间里,房地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数万家房地产企业应运而生,一栋栋高楼、一个个小区、一座座新城崛起,为数亿人建起了遮风挡雨、安居乐业的家。在我国36年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和现代化历程中,房地产业的千万从业者付出了青春,洒下了汗水,为人民的安居乐业,做出了无法磨灭的贡献。


让历史告诉未来,对市场的作用,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在未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中,按照党的十八大决议中所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定是房地产行业发展中的“不二法门”,是我们必须要坚持的方向。


当然,在过去20年当中,我国的住房建设仍存在问题,最主要问题就是在市场之外,对底层“保底”的保障房的建设不够,保障房没有真正成为我国住房制度中的支柱之一。在部分地方,房价涨幅过快,阻碍了人们购买住房改善居住的能力。这都是需要在未来解决的问题。但是在长效机制的组合中,我们不能忘记初心,不能忘记市场机制在整个长效机制中的核心地位。

上一页|1|
/1页